第一週 | 1 | 09/14 身體組成的重要性及健康指引 | 從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,以衛服部的國人健康標準建議,初步評估學員的情形,本堂課會需要填寫身體活動問卷,以利講師做為日後課程強度安排的依據,並留意學員的身體情況。 |
第二週 | 2 | 09/21 運動五步驟(上)—關節操與動態伸展、運動迷思蒐集 | 以全身性、大肌群、多關節的身體活動設計動作,引導學員做足運動前的準備;蒐集學員各種運動經驗上的傷害史及一些懸而未解的迷思 |
第三週 | 3 | 09/28 運動五步驟(下)—靜態伸展與呼吸 | 以局部、特定肌群、單關節為主的伸展動作,引導學員身心沉澱。 |
第四週 | 4 | 10/05 成人的上下肢柔軟度檢測與彈力帶鍛鍊 | 簡易檢測學員上下肢柔軟度,並以彈力帶改善生活中不經意傷害身體的動作模式。 |
第五週 | 5 | 10/12 運動強度的安排 | 如何在運動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強度?有哪些簡單易用的強度評估方式?學員自己能從這堂課學到好上手且帶得走的評估量表。 |
第六週 | 6 | 10/19 身體能量系統介紹及慢跑實務 | 了解不同運動強度後,更要知道身體是如何運用能量系統,再針對成年人較在意的脂肪為題,仔細探討減脂的迷思。 |
第七週 | 7 | 10/26 本體感覺訓練與身體覺察 | 以彈力帶為媒介,跑步的姿勢為雛型,感受肌肉張力與體感的變化。 |
第八週 | 8 | 11/02 成人的心肺適能與體能間的關係:運動處方介紹 | 如果體能不佳怎麼辦?學員可以在運動處方中建立自信,依照個人的生活習慣,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。 |
第九週 | 9 | 11/09 成人的肌力與肌耐力檢測 | 肌力不等同於肌耐力,生活中兩者都必須具備、不可偏廢,而初步的檢測可以評估出個人身體的情況,並針對較弱的項目做加強或輔助訓練。 |
第十週 | 10 | 11/16 運動文化之美—以日本箱根驛傳及臺灣馬拉松接力賽為例 | 當運動的風氣成為一種深層的文化底蘊,城市的居民在賽會中該扮演什麼角色?是否會有社會價值衝突的現象?就從台日兩地的賽事來反思。 |
第十一週 | 11 | 11/23 運動經驗與身體現象學書寫引導 | 從個人體悟出發,描述身體活動與環境的連結,結合感受、理解與深層的自我反芻,將運動經驗做一次完整的歸納。 |
第十二週 | 12 | 11/30 大型賽會的美麗與哀愁以及學員反饋式迷思釐清 | 從運動文化與世界級的賽會探討社會、環境與財政的影響;解答學員對於社群媒體流傳運動相關的知識,其迷思及應對方式 |
第十三週 | 13 | 12/07 神奇貼布肌內效:理論與實務 | 以非具藥性的物理貼布,藉由改變肌肉張力,進而舒緩緊繃肌群,或是增進運動表現。同時以生活中常見的痠痛為例,居家亦可應用。 |
第十四週 | 14 | 12/14 運動鞋挑選實務 | 如何一雙合適的運動鞋,是充滿學問但經常被忽略的,針對不同運動的需求,鞋類的設計隨之改變。講師具有鞋類開發經驗,能為學員提供一些實用的選鞋指引。 |
第十五週 | 15 | 生態雙和嘉年華(12/18) | |
第十六週 | 16 | 12/21 運動中的儀式感 | 介紹運動準備階段的前導儀式,從頂尖運動員到一般市民都可以適用,亦是個人運動風格的型塑過程。 |
第十七週 | 17 | 12/28 繩梯與敏捷訓練 | 成人的敏捷能力較少被談論到,通常會在緊急情形時才會體現出來,本課程透過小時候常玩的跳格子做為基底,結合身體關節活動度、肌群柔軟度,進行敏捷訓練。 |
第十八週 | 18 | 公共論壇 / 講師共學 | 社大學員每學期至少選擇一場公共論壇參加,請事先於社大官網「近期活動與成果 > 公共論壇」進行網路報名。講師則於學期第18週進行共學交流活動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