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週 | 1 | 09/12 (四)課程介紹:生態中的光與影 | 大自然不只有美景,還有許多我們必須忍受甚至抵抗的因子,如何從生活中發現這些層面? |
第二週 | 2 | 09/19(四)文明的荒原:人類世的意義 | 「人類世」這個概念框架,到底對於理解當代環境有何幫助? |
第三週 | 3 | 09/26(四)複眼中的世界:以昆蟲生態回望人間 | 大量繁殖、寄生與掠食,美麗與恐懼,知名人類學著作《昆蟲誌》,如何帶給我們對自身的新理解? |
第四週 | 4 | 10/03 (四)疾病的自然觀察:台灣戰後的衛生昆蟲調查 | 戰後台灣民間的生態觀察文化,與衛生昆蟲的調查息息相關,瘧疾與日本腦炎如何培養出第一代的台灣賞鳥者? |
第五週 | 5 | 10/12 (六)野外課程:城市綠地的生態管理 | (日期暫定,於課堂討論)再訪大安森林公園 |
第六週 | 6 | 10/17(四)回望瘴癘之地:叢林間的台灣史 | 從疾病生態的角度,我們是否可能重新解構當前的台灣史? |
第七週 | 7 | 10/24(四)像蚊一樣思考:與蚊共存的文化 | 台灣文學中最多的動物意象竟是蚊子。人類與蚊子的戰爭,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? |
第八週 | 8 | 10/31(四)島嶼的病從鼠來:與鼠共存的文化 | 台灣有過鼠疫嗎?這些「城市底層」的居民,目前是怎麼與人類共存的? |
第九週 | 9 | 11/07(六)野外課程:城市河流的十字路口 | (日期暫定,於課堂討論)再訪雙和母親河——瓦磘溝 |
第十週 | 10 | 11/14(四)攔截鳥類:捕鳥的文化史 | 人類如何把鳥帶到地面?世界各地的捕鳥人,創造了鳥類文化,也成為鳥類科學的基礎。 |
第十一週 | 11 | 11/21(四)拓荒者效應:外來種與文化創造 | 對於島嶼而言,一切都是外來,一切都可能顛覆生活,卻也可能成為日常,一同來認識外來種的文化層面。 |
第十二週 | 12 | 11/28(四)班級討論:生態嘉年華 | 回顧十週課程,凝聚初步的生態嘉年華構想 |
第十三週 | 13 | 12/05(四)力量交界的林野:台灣的淺山林業史 | 淺山森林是國家權力的邊界,這裡孕育著常民資源與反動勢力,深刻影響了台灣的歷史。 |
第十四週 | 14 | 12/12 (四)公共參與週的第二次籌備 | 班級一起將攤位構想實作完成 |
第十五週 | 15 | 12/15 (日)生態雙和嘉年華 | 共同參與嘉年華活動 |
第十六週 | 16 | 12/19(四)學期總結:自然觀察中的暗物質 | 許多深刻影響環境的事物,都是我們不願直視的「暗物質」,當代的哲學家們如何處理這些「暗黑生態」現象?我們以整學期的主題探索,一同討論這個問題。 |
第十七週 | 17 | 無課程 | |
第十八週 | 18 | 公共論壇 / 講師共學 | 社大學員每學期至少選擇一場公共論壇參加,請事先於社大官網「近期活動與成果 > 公共論壇」進行網路報名。講師則於學期第18週進行共學交流活動。 |